成语:枭首示众
拼音:xiāo shǒu shì zhòng
解释: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指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禁藏》:“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其法乱。”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慧,难矣哉!”
例句:
出自:
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注释:长期痛苦还不如短期痛苦。指果断处事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纠纷。
典故:《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山后尘头大起,必有伏兵。”
注释: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典故:《史记·游侠列传》:“衣不守采,食不重味。”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巴金《家》:“虽然讣闻上说过‘寝苫枕块’,‘泣血稽颡’的话,但是他们整天躲在灵帏里,既不需要哭,又不必出来答礼。”
注释: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典故: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女外理生计,内训孤儿,井井有法。”
注释: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奋发有为,意气昂扬。
典故: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今日两贼相逢,何用称名道姓,君为芦中之事,我为船上之人,意义足亦可知,富贵不须相忘。”
注释:百年:指人去世。指人死的婉称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典故:《燕书》:“赵成阳堪,其宫火,欲灭之,无阶可升。”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