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瞠目挢舌
拼音:chēng mù jiǎo shé
解释:指和氏璧与隋侯珠。比喻杰出的人才。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适情率意,旁若无人。”
例句:
出自: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四回:“鬼话连篇,捏造出许多洞府,许多法术。”
注释: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
典故: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渐乖训抚之宜。”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注释:犹正本清源。听:服从,顺从;命:命令。形容人驯顺的样子。
典故:《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续传灯录》:“卓拄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
注释:没法形容。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典故: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注释:托住天,撼动大地,形容力量巨大。引申为事物影响深远。指通诗书,懂礼仪。
典故:唐·陆贽《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时俗常情,乐新厌旧,有始卒者,其唯圣人。”形容人接连来到。
明·张岱《海志》:“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示例】:墙外有数十人,~,各有惊异之状。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惊慌的表情1
注释:指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典故:《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惛之地矣。”形容人高大粗壮,体格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