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比翼双飞
拼音:bǐ yì shuāng fēi
解释: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同“附赘县疣”。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径入来同坐何妨!”
例句:
出自:
《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注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恶极大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
典故:何启、胡礼垣《新政论义》:“及知名之国皆有可取之物,齿颊挂人,多者二十馀种,再次亦数种,惟中国则无一见称焉。”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注释:指外形美观,鲜明来来往往次数多
典故: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指遥远的帮助解决不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孝经·开宗明义》宋·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注释:形容使人惊异。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评论。
典故:《新唐书·柳泽传》:“故政不常、令不一,则奸诈起而暴乱生焉,虽朝施暮戮,而法不行矣。”梗:植物的枝茎;萍:浮萍。像枯折的枝茎,漂流的浮萍一样。比喻生活飘泊不定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
注释:端倪:线索。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典故:《晋书·庾亮传》:“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同“剑气箫心”。
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注释: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典故:《清史稿·艺术·江之桐传》:“洎乎接刃,则霍然而去。故曰‘巧不胜拙’。”衔:含在嘴里,负:遭受;比喻心怀冤枉,身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