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谗畏讥

成语:忧谗畏讥

拼音:yōu chán wèi jī

解释: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例句:

出自:

轻世傲物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注释: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八:指十六岁。十五六岁的美女。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典故:唐·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月亮落山,星光暗淡了。指天将亮时。

说东道西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注释:指刑罚严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杀。恢廓:宽大,开阔。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典故:汉·蔡邕《陈寔碑》:“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一句话就说中要害。同“一语破的”。

其乐不穷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注释:指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

典故: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积习:长期的习惯;常:普通,平常。一种做法长期去做便成为惯例,被视作正常

水落归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注释:嫉:憎恨;好:喜欢。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典故:《三慧经》:“人在世间,譬如乘泥船渡河。”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流离颠沛”。

纳履决踵

罗悴悬《文学源流》:“至于《易》著《文言》,词尚整饰,《书》垂《典》《诰》,尤多叶韵,群言之祖,排偶尤繁,匪曰直朴无华,遂称复古也。”

注释:指脱离人世。正确和谬误,事情的重要与不重要

典故:明·袁宏道《叙梅子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