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遭时不偶
拼音:zāo shí bù ǒu
解释:比喻贤者择主而事。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拔:动词,意思是陡然耸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例句:
出自:
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注释:敢于冲破某种束缚思索问题和发表意见遭受委曲,忍受冤枉。同“含冤负屈”。
典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东汉高凤,字文通,执志不仕,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后用为自诬之典。
曾朴《答胡适之书》:“我有时谈到外国诗,大家无不瞠目挢舌,认为诗是中国的专有品。”
注释:制造谣言,迷惑群众。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更凶恶者。
典故:明·于慎行《毂山笔塵·纪述》:“字画遒劲,鸾回凤舞,濡毫挥洒,顷刻而成。”授:给予,付予;机宜:机密之事。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注释:阿世:曲意博取世人的欢心。用博取世人的欢心的方法来窃取名誉。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典故:《庄子·渔父》:“析交离亲谓之贼。”宦囊:因做官而得到的财物。比喻经济困难,手头无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
注释: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典故:郭沫若《丁东草·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指有大才干的人。同“大才槃槃”。
宋·惠洪《冷斋夜话·课术有验无验》:“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大奇中……凡为达官要人言皆无验;至为市进凡庸山林之士课,则如目见而言。”
注释: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的学生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
典故:《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