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不达意
拼音:yán bù dá yì
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同“黔驴之技”。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
出处:《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例句:
出自:
《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裴松之注引《会稽典录》:“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遣,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
注释:乌云消散,重见天日。比喻社会由乱转治,由黑暗转向光明。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
典故:《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猧”念wō;“魀”念gà。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明·何景明《雁门太守行》:“太守下牛,买牛息戈。”
注释: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多方猜测指超逸特出。
典故: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6回:“王氏听了,就是活神仙送了一个‘天官赐福’条子,笑道:‘你回来了好,这病减了七分之七。’”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宋·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
注释: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同“朽木不可雕”。撩乱:同“缭乱”,纷乱。指心神纷乱不定
典故:《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4回:“越人肥瘠由他罢,秦人各自一关中。”
注释: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同“ 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 明 王錂 《春芜记·构衅》:“不免將些銀子與他,央他夜夜往 季 府後門帶領我家小廝們四下巡邏,倘若拿着 宋玉 ,事兒發作, 季老夫人 得知,一定賣那潑賤到隔江過海去,不然也打他幾十下,消了我這惡氣。正是明鎗容易躲,暗箭最難防。”亦作“ 明鎗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挫权》:“待我到丞相跟前去,背他一場是非,叫他明鎗容易躲,暗劍最難防。”
典故:《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宋·辛弃疾《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注释: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超群:超出众人之上。胜过众人
典故: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东汉·班固《汉书·陈遵传》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