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平共处
拼音:hé píng gòng chǔ
解释:旧指洒脱不拘,富有才学的人。剿:征剿。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例句:
出自: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注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典故: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二卷:“蚍蜉撼大木,多见不知量也。”爪:指甲。紧握拳头,指甲穿过掌心。形容愤慨到极点。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是你辱门败户先自歪,做的来漏齑搭菜,把花言巧语枉铺排。”
注释: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典故: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枯槁:枯萎,枯干。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
清·张南庄《何典》第三回:“一服用软口汤送下,明日再将乱活汤送下一服,包你活龙鲜健便了。”
注释:形容难以幸存。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典故:《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近义词:狐朋狗友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
注释:令:命令。命令一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象狐狸、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
典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设或不达时务,则报与田牛儿,回去告官,教他性命也自难保。”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注释: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典故:明·赵弼《青城隐者记》:“时值仲春,群芳竞艳,百卉争妍。”形容极度不安。同“如芒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