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情见乎辞
拼音:qíng xiàn hū cí
解释:指一门中有数人佩金印紫绶,极言荣显。秦汉列侯以上皆金印紫绶。像苍蝇样往来飞逐,像蚂蚁般纷纷聚集。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
出处:宋·丁开《建业》诗:“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例句:
出自: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次日,张氏晓得了,反怪媳妇做格,不去勾搭儿子干事,把一团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的发作了一场。”
注释: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超越众人和同辈。
典故: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师:众人。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语本《新唐书·韩愈传》:“自愈之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注释: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斁:败坏。伦常败坏指国泰民安
典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
注释: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比喻生存有术。
典故: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头脑发昏,迷失方向。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注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创制建业。
典故: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肱:手臂。指多次折断胳臂,在治疗过程中,就能逐渐变成了一个好医生。比喻处事遭受挫折多,就会富有经验,而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明·周辑《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巡海夜叉道:’你那里得这几件物事,在此兴妖作怪!”
注释:比喻少见多怪。指精神迷乱,情思恍惚。
典故: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第五卷:“春秋大义数十,皎如日星,不容遗忘。”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