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拼音: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
解释: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旧的没有了,只好被迫去买新的,坏事变成了好事
出处: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例句:
出自: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况且他也是王爷之分,非同寻常可比。”
注释:喜欢就抱在膝上,不喜欢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爱憎无常。指按照条理或遵循一定的程序。参见“按部就班”。
典故:《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接风送行,及至任中,宦囊百凡顺意,这都不为烦言碎语。”
注释: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指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谁来了结。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在比美、斗妍
典故: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按照圆规画圆形。比喻照老规矩办事,不知道变通。
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似此等语,不可枚举。”
注释: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同“一之谓甚”。没有再见面的日子
典故: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不料东人妹淑兰留心于那生身上,终日魂劳梦断。”指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亦作“磨砺以须”。
《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
注释: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白费口舌
典故: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中政府不遑后顾,但管目前,随他如何进行,总教借款有着,便好偷安旦夕,得过且过,债多不愁。”热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
东汉·班固《汉书·吾丘寿王传》:“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盗贼有害无利,则莫犯法,刑错之道也。”
注释: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典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李妈妈搥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的心了。’”挟:夹持。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