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求

成语:同声相求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qiú

解释: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出处:邓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不是巩固这几年大喊大吼的东西,而是巩固原来长期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好作风、好做法。”


例句:

出自:

以胶投漆

唐·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注释: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典故:元·柯丹邱《荆钗记·春科》:“天下英才,云屯蚁聚。”和社会上的人没什么交往。

通共有无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注释: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①使手不冻裂的药。②比喻微才薄技。

典故:《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同“家喻户晓”。

终始如一

《晋书·礼志》:“礼典轨度,丰杀随时,虞、夏、商、周咸不相袭,盖有由也。”

注释:再不做坏事,决心做好人。指车马填塞门庭道路。形容宾客众多。

典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刖:截断;屦:鞋。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不知起倒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注释: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眉:眉毛;清:清新;目:眼睛。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

典故:《文子·下德》:“若开其锐端,而纵之放僻淫佚,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矣。”槁:枯干;项:颈项;馘:脸。颈项枯瘦,面色苍黄。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匠心独妙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注释:躐等:越级,不循原有序列。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典故:《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