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骇人听闻
拼音:hài rén tīng wén
解释:翰:鸟毛,借指毛笔。拿起笔来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有文才。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近义词:寸土不让 反义词:拱手相让
出处:《北史·邢峦传》:“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拾政务。”
例句:
出自: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注释:俱:全,都;焚:烧。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擢:拔。拔下头发,抽出肚肠。形容自引罪贵,表示悔恨,以求宽恕
典故: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年纪小,不懂得为人处世,喜欢争强好胜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学剑,卯岁论兵,以身许国,东讨西征。”
注释:隐藏身形。比喻隐居不出。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
典故: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我见他一貌堂堂,必然高贵。”比喻重复繁多。
章炳麟《正名杂义》:“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注释:比喻青春时代。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典故:章炳麟《读》:“忠愤者因是以攻瑕蹈隙,欲致届幕府而先倡攮夷之议。”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同“同声共气”。
明·阙名《万国来朝》第二折:“则为我至意诚心,忠肝义胆,我也并无偏背。”
注释:斯:则;应:应答,承诺。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答应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典故:宋·苏轼《教战守》:“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允:得当;惬:合适。合情合理
元·查德卿《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弦,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
注释: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典故: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今著术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形容纷纷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