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释: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
出处:《隋书·儒林传·何妥》:“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凿井耕田者不知自然,鼓腹击壤者不知帝力。”
例句:
出自: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60回:“不孝于先严见背之日,未获属纩含饭,是尚何以靦颜而为人子也耶!”
注释:使人产生敬意。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典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注释:惊惶不安的样子。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典故: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用一只鸡和棉絮渍酒祭奠。指悼念故人,祭品虽薄而情意很深
《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今见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称嗣续有人,又要破涕为笑。”
注释:避:避开;就:趋。指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容:雕饰,形容。事先为人介绍宣传
典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赵县君乔送黄柑》:“其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那富家郎君。”削发,身着僧尼服装。指出家为僧尼。亦作“剪发被褐”。
《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注释:指先经历苦难然后过上幸福的日子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典故: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为民兄,您再教它几句您的看家本领。”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同“各从其志”。
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三折:“便好道君子不重则不威,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乱作胡为。”
注释: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谓苟安岁月。本作“翫歲而愒日”。见《左传·昭公元年》。 明 张敬修 《张文忠公行实》:“乃當事者翫歲愒月,卒不能以實應。”参见“ 翫愒 ”。
典故:《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