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在所自处
拼音:zài suǒ zì chǔ
解释: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例句:
出自:
《后汉书·安帝纪》:“间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
注释: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典故:《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不第二副。’”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清·朱彝尊《黄征君寿序》:“目击其先公之大节,具书于国史,先生之心,足以自慰,于介寿日,宜浮一大瓟者也。”
注释:猱:猴。猱替老虎搔痒。形容表面曲意奉承,暗箭伤人。正龙拍虎指用欺世盗名的手段获取个人利益,而相关监管部门沆瀣一气指鹿为马的现象。 释义:① 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所驱动而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② 社会公信力缺失
典故:梁启超《谭嗣同传》:“一泻汪洋。”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在这儿便种下了堕落的种子。”
注释:肉袒:光着身子;负荆:背负荆条。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愿受责罚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
典故:《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南史·宋纪·武帝》:“同力协契,所在蜂起。”
注释:后用为忠君的典实。比喻才高。
典故:穆欣《南线巡回·广州——南中国的门户》:“广州解放后,地下庄就展开了人民币的投机‘炒卖’。他们制造黑市……乘机从中渔利。”穷:困厄;短:短小。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躁,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注释: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近义词:狐朋狗友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典故:《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马超成宜,同恶相济。”绸缪:紧紧缠绕。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