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取代

成语:无可取代

拼音:wú kě qǔ dài

解释:分身:分出精力照顾其他方面。没有一身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法术。指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

出处:叶圣陶《乡里善人》:“唉,为德不终,我想起来非常之难过!”


例句:

出自:

付诸一炬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注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亦作“宵旰焦劳”、“宵旰忧勤”。

典故: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无愧衾影

唐·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席门蓬巷,伫高士之来游;丛桂幽兰,喜王孙之相对。”

注释: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风流:风度,标格。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典故: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深而大的仇恨。同“深仇大恨”。

日月蹉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顷已绝,妪仓皇失措。”

注释: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典故:宋·范仲淹《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而祠部君克承善志,鸿轩凤翥,有风采于朝廷。”佛家用语,意思是对一生命运归宿看得开,无牵挂,超凡出世。亦指安身的地方。

面和意不和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三册)第二节:“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注释:喜新厌旧。指感情不专一。指多余累赘的文字。

典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鹰瞵鹗视

《金史·章宗元妃李氏传》:“向外飞则四国来朝,向里飞则加官进禄。”

注释: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同“转日回天”。

典故:《白雪遗音·马头调·烟花场》:“坑完了你,休想交欢,闲言冷语,骂地呼天。”泛指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