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冠归去

成语:挂冠归去

拼音:guà guān guī qù

解释:不走有危险的地方。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例句:

出自: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一折:“更胜似施丹傅粉,果然是万花中惟此特尊。”

注释: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胼胝: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形容极为辛苦

典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异人:别人;任:承担。不是别人的责任。表示某事应由自己负责。

疏亲慢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注释: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见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典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马休随着马腾,左冲右突,不能得出。”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取其吉利之意

慷慨仗义

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注释: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典故:《孟子·告子上》:“亦犹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同“官逼民反”。

一心二用

唐·温庭筠《舞衣曲》:“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注释:怨府:怨恨集中的处所;祸梯:导致祸害的途径。指人成天沉浸在怨恨之中,成为致祸的根由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典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犹言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巾国英雄

唐·欧阳玭《野人献日赋》

注释:满脸怒气锋芒: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或心机;露:显露。有才干或心机却不外露。形容满腹才干或心机,表面上看不出来。

典故:清·徐麟《长生殿序》:“稗畦洪先生以诗鸣长安,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无不心折。”头脑发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