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二五而不知十

成语:知二五而不知十

拼音: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解释:铲:消除;销:消失。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同“蹈常习故”。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例句:

出自:

钻冰求火

宋·陈善《扪虱新活·张巡杀爱妾刘昌斩孤甥》:“君以孤城,用一当十,何以能守?”

注释: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传》:“大汉初兴,详览失得,故破矩为圜,斫雕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网,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或骨肉亲情

若释重负

元·汤式《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方位里都按着郭景纯经天纬地阴阳诀,规矩上不离了鲁公迈古超今造化机。”

注释: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好:喜爱。道德高尚的人不夺取人家喜爱的东西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典故: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拿贼拿赃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为解说于上,请以百口保其无他。”

注释: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同“隐若敌国”。干脆;爽快。同“干巴利落”。

典故:《淮南子·本经训》:“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兢兢业业

邓小平《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日寇、汉奸、托派之辈,则更利用这些缺点和错误,来进行其挑拨煽惑的阴谋,企图造成民变。”

注释:珍奇难得的花草。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典故:汉·扬雄《答刘歆书》:“少不得学,而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无私有弊

唐·苏鄂《杜阳杂编》卷中:“且安天下用将帅,如造大舟以越沧海,其功则多,其成则大,一日万里,无所不屈。”

注释:形容惊慌狼狈之态。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典故: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穀虽殊竟两亡。”指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礼数也应变更。后指改变制度或改朝换代。同“改步改玉”。